4月27日,吉林省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領域迎來歷史性突破——東遼縣安北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交易成功簽約。這標志吉林省生態產品市場化交易不僅翻開新篇章,更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勢”與“經濟優勢” 雙向轉化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作為吉林省首個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交易試點,安北生態清潔小流域的生態“含金量”源于多年系統性治理。近年來,東遼縣通過多部門協同發力,構建起“五道防線系統防治”模式,實施東遼河源頭生態修復、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侵蝕溝治理等一系列工程,讓總面積12.48平方公里的流域實現“脫胎換骨”,水土保持率達97.2%,林草覆蓋度提升至76.8%,生態岸線比例達71.4%,小流域出口斷面水質持續穩定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以上。如今的安北小流域,水系暢通、水清岸綠,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強,更形成“生態保護+生態旅游+生態種植”的復合產業模式,帶動農民人均純收入從治理前的1.62萬元增長至2.10萬元,真正實現了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吉林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指出,安北小流域的成功實踐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通過將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形成的“生態資產”進行整體打包,掛牌出讓經營權、碳匯及其他生態產品,不僅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提供了“吉林樣本”,更首次在松遼流域實現核算指標全、覆蓋范圍廣的價值核算突破。這種“從治理到轉化、從生態到經濟”的創新模式,既破解了生態保護資金可持續投入的難題,又為鄉村振興注入綠色動能。 初審:張立蘊 復審:韓鐵英 終審:曹夢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