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瞧這壟溝新劃的線,就是咱兩家往后的分界線,您看準嘍!”春寒料峭的三月,梨樹縣西白山村的田埂邊,村支書弓著腰,用手中的樹枝在解凍的黑土地上劃出一道蜿蜒的弧線。鄧某和王某湊近瞅了瞅,又掏出皺巴巴的土地確權證書對了對,緊繃了25年的眉頭終于舒展開來。這多年的土地糾紛,在梨樹法庭法官、村干部和村民的見證下,隨著卷尺一寸寸拉直,恩怨也一寸寸消融。 這并非電視劇里的鄉土劇情,而是梨樹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創新實踐的日常切片。當“楓橋經驗”遇上黑土地,一場關乎萬家燈火的基層治理變革,正在悄然生長。 走進綜治中心1200平方米的“解憂大院”,宛若打開基層社會的全景視窗。信訪窗口前,工作人員耐心傾聽著大爺、大媽絮叨家長里短;調解室里,退休老法官拍著桌子“說理”又“講情”;心理咨詢室內,專家用地道的東北嗑給面紅耳赤的老百姓們"順氣兒"。最搶眼的要數“律兜”無人律所,前來咨詢法律事務的老百姓連連感嘆:“視頻里那律師說話比電視劇里的還專業!” “過去群眾鬧矛盾,得跑法庭、找信訪、問村委會,來回‘串衙門’,現在我們把13個部門的‘藥鋪子’開成‘綜合醫院’。”綜治中心主任李奕打了個形象的比方。數據顯示,自中心運行以來,受理各類矛盾訴求436起,化解424起, 這97.2%的化解率背后,是"訪訟調裁"全鏈條的精密咬合。 回看鄧某與王某兩家的土地拉鋸戰,恰是基層治理智慧的生動注腳。當法官發現土地臺賬與確權證“打架”時,沒急著開庭判決,而是拎著測量儀進了莊稼地。“地壟溝不會說謊!”寒風中,法官的制服被風卷起又落下,村支書的手掌沾滿泥土,兩家人從爭著插話到主動遞水,最終紅著臉握手:“為了這幾壟地傷了半輩子和氣,不值當!” 這種“泥土味”的解法,源于梨樹縣綜治中心獨創的“1+4+N”工作模式。在這里,每天都有縣級領導坐鎮接訪,退休政法干部組成“銀發調解團”,就連心理咨詢師都練就了“嘮嗑療法”。探索出“走讀式調解”工作法,專業調解員帶著矛盾糾紛當事人到公園里邊遛彎邊調解,既緩和了雙方的急躁心情也減輕了壓力和焦慮,極大提高了調解成功率。這些帶著露珠兒的創新,讓基層治理從“公文包”走進“菜籃子”。 如今,這個東北小城的治理創新已開花結果——土地糾紛現場變成普法課堂,信訪大廳時常傳出笑聲,這片黑土地上的“解憂密碼”,正書寫著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答卷。當春風再次掠過松遼平原,卷起的不僅是黑土的芬芳,更是一個農業大縣走向善治的溫暖軌跡。 初審:侯春強 復審:石巍 終審:曹夢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