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源林區基層法院受理了一件遺產繼承糾紛案,在法官耐心調解下,最終,兄妹六人達成一致調解協議,收到較好的法律和社會效果。 原告柴某芹是家中最小的妹妹,五名被告分別是柴某芹的哥哥和姐姐。其母親、父親先后去世,柴某芹請求繼承老人留下的房屋。在開庭審理過程中,四名被告均同意放棄對房屋的繼承,唯獨其大哥柴某君不同意,且五個兄弟姐妹對柴某君成見很大,都不同意柴某君繼承老人的房產,并舉出多組柴某君不贍養老人的證據,而柴某君均否認這些證據,雙方一時間無法達成調解意見。 由于原、被告爭議較大,法庭上沒有達成調解協議。為挽回兄妹親情,庭審過后,法官分別找到柴某芹和柴某君做調解工作,柴某君是家中的長子,很早就承擔起了賺錢養家的義務,年輕時又為家庭付出很多,落下了病根,結婚后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且身體狀態也越來越差,所以,沒有盡到對老人的贍養義務。而柴某芹表示,柴某君對父母沒有盡到任何贍養義務,不僅沒有出過任何錢財,也沒有為老人送終,所以,他不應繼承老人的遺產。雙方各持己見,又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加之缺乏溝通和理解,才引發了這起案件。面對此情況,法官采取了背對背的方式進行調解,對雙方耐心釋法說理,從情理、法理、換位思考多角度出發,促進溝通理解。最終,原、被告達成了房屋由柴某芹繼承,柴某芹給付柴某君2000元生活補償費的一致意見。 家事無小事,成功的家事案件調解,關系到每個家庭成員的切身利益與家庭的和睦。本案的妥善處理,正是江源林區基層法院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以法治力量守護家庭和諧的生動縮影。下一步,江源林區基層法院將繼續以“如我在訴”的理念,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堅持和發展新時代 “楓橋經驗”,扎實推動矛盾源頭化解工作,努力為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司法服務,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司法獲得感和滿意度。 初審:郭小宇 復審:韓鐵英 終審:曹夢南 |